研究成果
出版书籍
专题论文
轶事旧闻
专题活动
联系我们

倪嗣冲研究

传真:
电话:15955191234
地址:合肥市

 
专题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成果 > 论安武军的演变及其职能体现
论安武军的演变及其职能体现
 
发布时间:2018/4/1
摘要:安武军的前身是由袁世凯在小站练兵的北洋新军中的武卫右军分化而来,经过民国初年不断的南征北战,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一支重要的地方力量。而安武军的发展壮大与北洋中坚倪嗣冲是紧密相连的,可以说没有倪嗣冲就没有后来安武军的辉煌历程。而倪嗣冲也正是在这支劲旅的支持下,成为北洋军阀中的一大地方实力派。本文主要论述安武军从起兵到兴盛最终走向衰亡的演变过程,及其在那个动荡年代里安武军的南征北战、剿办会匪、保境安民等军政活动。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论述安武军的职能体现,乃至为了解整个北洋时期其他北洋军队的相关军政职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倪嗣冲   安武军   职能
随着北洋时期的档案和官方文书、以及相应的文集、年谱和资料汇编的出版,这些都为北洋军阀时期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而报刊、杂志及日记和笔记也是重要的佐证。对北洋时期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以及相关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从整个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看,北洋军阀军事史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其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建国后的研究专著上,可是探究的不是很多,只是有大概对相关军队的简单介绍,对于安武军的军政职能探究尚无专文论及。通过对安武军的演变及其军政职能的探究,有助于加深对整个北洋时期其他军队的认识。
一、 安武军的成军史
1898年慈禧太后任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兼管甘军、武毅军和新建陆军,统称为北洋三军,北洋军队名称由此开始。后来袁世ㄒ榘岩憔⒏示⑽湟憔靶陆骄媳辔湮谰灿星啊⒑蟆⒆蟆⒂摇⒅形迓罚渲形湮烙衣分饕褪窃揽男陆骄0斯只保渌穆芳负跞勘览#ㄒ幻挥惺艿剿鹗Ф玫椒⒄沟木褪俏湮烙揖G迥┬抡康鞅嗔沸戮闹匾裕笔笔盗ψ钋康脑揽捅蝗蚊绷プ芏郊姹毖蟠蟪迹揽谖湮烙揖幕∩峡急毖蟪1妇慕ㄉ瑁?905年基本编练成北洋常备军五镇。于“1905年1月22日,即奏报将‘所有常备军镇拟即一律改为陆军各镇’即后来的北洋陆军六镇。”[1]六镇分别为近畿陆军第一镇,直隶陆军第二镇,近畿陆军第三镇,直隶陆军第四镇,近畿陆军第五镇,近畿陆军第六镇。
1911年辛亥革命后,安徽境内的起义军先后占领皖南等地,接着寿州、凤台、颍州等皖北大部也被起义军占领,并且在寿州成立了淮上革命军,兵分三路,先后占领皖北、皖西等地,计划合兵攻入豫东地区。自淮上军建立后袁世凯“即视其为‘肘腋之患’,亟欲拔除,准备秘密编组一个混成旅,开进皖北。”[2]此时在河南的倪嗣冲要求领兵入皖对付革命军,就被袁世凯任命为河南布政使,帮办河南军务,武卫右军行营左翼翼长,兼任安徽布政使,并且从有一定实力的原毅军中抽调数营,以供使用。
1912年3月,袁世凯再将北洋新军六镇中的第三镇的过山炮队一队,马队一队和第六镇的陆地炮队和骑兵队各一队,划归倪嗣冲统一指挥。倪嗣冲将各部队统一整编后,旋即出兵安徽,于1913年8月底占领安庆,基本上以武力统一了皖境,这支部队就是后来安武军建军的始创部队。为扩充和整肃军队,先后设置了陆军讲武堂、军官教导团、炮兵学校、学兵营等一系列军事人才培养中心,军内设有陆军测量局、军械局、军粮局等机关,并附设陆军医院及军队被服厂,自行解决军队的后勤供应保障。部队从河南、安徽、山东等地等招兵扩建,到1914年初基本形成有步兵营、骑兵营、工兵营、过山炮营和陆地炮营等具有混成作战能力,共8路40个营约2万人的北洋劲旅。
1914年3月倪嗣冲被任命为安武上将军后,所部也更改番号为安武军,在1915年3月倪嗣冲致徐世昌的电报中就有关于武卫右军改编为安武军的说明,“前武卫右军右路改为安武军第一路,武卫右军左路,改为安武军第二路,武卫右军中路,改为安武军第三路,武卫右军后路改为安武军第四路,武卫右军前路,改为安武军第五路,武卫右军补充队第一路,改为安武军第六路。”[3]这样倪嗣冲所部正式启用“安武军”的番号,驰骋于疆场。
1917年,因参战问题引发的总统黎元洪和总理段祺瑞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黎元洪与1917年5月23日下令免去段祺瑞国务总理兼任陆军总长的职务,而倪嗣冲邀请各督军赴蚌埠议事,声援段祺瑞,以独立逼迫,以致造成“九省督军皆反,连兵请解散国会”的混乱局面。黎元洪束手无策,只得电召张勋“迅速来京,共商国事,必能匡济时艰,挽回大局”[4]从而为张勋复辟提供了机会。张勋复辟不久,段祺瑞在马厂誓师,组建讨逆军,倪嗣冲被任命为皖晋豫三省联军总司令,并迅速将驻扎在蚌埠周围的定武军缴械收编,在徐州一带的张勋定武军的主力也为其收编,改为新安武军。国务总理段祺瑞曾电令:“张勋叛国,该军各统领原驻防所,未经随同入京,事前当未与谋,顺逆所在,各应晓然。著将该军队改归倪嗣冲节制,并著察看情形,果明大义,不予株连。倘或观望抗违,国法具在,觉难曲贷。”[5]            
至此,倪嗣冲所属安武军兵力猛增,拥有步马炮营80营,另有一支江防舰队,总计近五万人的兵力,安武军的军力达到了鼎盛时期,倪嗣冲也正凭借这支部队,成为北洋军阀中最有实力人物之一。为响应陆军部统一全国军队编制,统一部队番号,倪嗣冲也将新老安武军的统领制废除,合编为5个混成旅。
1920年9月16日,经大总统徐世昌批准,倪嗣冲辞去了安徽督军、长江巡阅使等职务,而此后安徽的军政界随着倪嗣冲的离去,基本陷入混乱状态。到北伐军到来前,先后有马联甲、张文生、许士英、王揖唐、郑士琦、陈调元、王普、高世读等担任督军、督办或省长,但由于各方势力的角逐和分化拉拢,再加上缺乏老将军的威势和手段,使得这支曾经叱诧于皖省境内乃至东南一隅的军队内部也产生了分裂与斗争,陷入各自割据混战的局面,最终在革命军北伐的浪潮中被一一收编。现将各旅改编情况简要陈述如下:
第一混成旅:1925年北洋政府将陈调元的安武军第一混成旅及其所率苏军的一个师,合编为“皖军”,1927年此部队随陈调元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七军。
第二混成旅:1926年马祥斌率第二混成旅以及第五混成旅的大部归附了蒋介石率领的北伐军,并以此部队为主力编练了革命军独立第五师,后因战功再以此师为主力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一军,马祥斌任军长。
第三混成旅:1925年陈调元组建“皖军”时,王普任“皖军”副司令,兼第三混成旅旅长。1927被收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七军,王普任军长。
第四混成旅:1926年冬,革命军北伐,陈调元倒戈,叛离孙传芳。旅长刘凤图不满,弃职赴沪,该旅大部随第二旅马祥斌的部队归附了北伐军,为革命军独立第五师一部,该部后编入第三十一军。
第五混成旅:旅长华毓庵因在军阀土匪孙殿英祸害安徽亳县时,对县城保护不力,被陈调元处决,后此旅大部随马祥斌加入了国民革命军。
二、 主要职能
安武军作为北洋军阀体系的组成部分,它的职能往往能够体现一定的共性。在它的
发展历程中,它的每一个军事行动都是对其职能的最好体现。
1、出征作战
乱世期间,出征作战是部队的使命,烽火连天不休的北洋乱世为安武军起家和发展提供了契机,而它的军事实力也通过出征作战得到很大提高。
倪嗣冲从河南出征,首要目的就是进兵皖北。在1913年5月23日的电报中他就进兵颍州的情况作了说明:“惟近探皖北各处,贼日日增兵,而每来一营辄分四五起,到防即声言四营五营……本日王旅长派员来见,函称军队分驻槐店,沈邱及阜西之沈邱集,以期得所栖止,用示体恤。倘有缓急,再定行止”。[6]这时他的部队驻防到颍州附近沫河口、杨脑子等处,等待援军,相机进取颍州,这是它的首次正式出征。
1913年7月,袁世凯提升倪嗣冲为皖北镇守使,命其集合队伍,南下出征,讨伐革命军,并且准许倪嗣冲就地补充兵力。倪嗣冲部兵马约万人沿沙河水陆并进,进逼正阳关,并先后进占凤台、寿州等重要县镇,后乘势南下,“嗣冲从颍州出兵,克凤台,拔寿州,乘胜南下六安、合肥,直趋省城,铲其巢穴。”[7]针对安徽地区的特点,倪嗣冲所部在皖境的出征作战也是颇为适当的,他曾电告北京政府“盖皖南山川险要,匪易负山禺,且系全省财政赋之区,断不容听其糜烂。现选接皖南各属电告,独立尽皆取消,而遣兵收械,可无可缓。况南京,指日可复,匪徒窜扰,尤所宜防。芜湖两营,联甲三营赴徽。四营驻省垣,万无一失。皖南得此重兵,不过一月,当可肃清……一俟皖南肃清,在调重兵,全驻皖北剿办。”[8]从这封电报中可以看出倪嗣冲的战略意图及其所部的驻防情形。
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时,以四川为首的西南各省发起护国运动,当时倪嗣冲在拥护君宪时就表示可以自筹马、步、炮十五营以供调遣,并呼吁各省联合一致,平定滇省之乱,袁世凯派遣冯国璋南下,安武军积极配合。北洋军阀虽然派系林立,互有间隙,但为了维护北洋中央政府,各派也有原则性的配合。安武军作为北洋政府的军队,也积极配合中央政府,尤其是出省作战,配合段祺瑞的武力统一南北的策略。1917年5月第四次督军团会议后,皖督倪嗣冲发表电文声称:“群小揽权,扰乱政局,国会议员乘机构煽,政府几乎一空,宪法又系议院专制。自本日起与中央政府脱离关系”,[9]通电独立,誓师北伐,派5000安武军士兵北上逼宫,使得黎元洪束手无策。而7月张勋复辟后,安武军对张勋的老巢,辫子军的主力所在地徐州南北夹击,使得张勋孤立无援。
1917年滇军在四川起事后,倪嗣冲就电告北洋各省督军,陈述己见,认为唐继尧假借靖国之名,实则“包藏祸心,破坏之谋,方由川始,我愈退让,彼愈进逼,我愈和平,彼愈激烈。”[10]而当湘事变发生后,更是号召北洋各督军同心协力,荡平动乱,统一国家。1917年10月20日倪嗣冲就密电致陆军部陈述出兵援湘之事,“敝处援湘军队,即准出发,以嗣冲愚见,须派出二十营,方能独当一面,缓急可恃。派安武军十营、炮队两连,由二路统领李传业充任司令,先行陆续开拔。另挑派新安武军十营、炮队一营,由五路统领陈德修充任副司令。该统领现来蚌埠力愿担任,大约于本月二十五以后,即可开拔”,[11]可见这次安武军赴湘作战的规模还是十分强大的。倪嗣冲认为派二十营赴湘,事关大局,假如湖南军情紧急,待皖省防务布置妥善后,尚能筹备步队二十营、炮队一营,由他亲自督师带兵赴湘参战。安武军抵达湖南后,兵分两路进攻攸县,一路从醴陵出发,一路从朱亨出发,同至攸县会齐,在其他北洋军阀的配合下,于1917年11月10日占据攸县,追敌二十余里。攸县为衡山屏障,且是南军进兵之路,因此占据攸县对于湖南大局有重要影响。对于这一点南北双方都有清醒的认识,所以安武军出兵占据攸县意义重大,但最后由于其他北洋军的消极防务,在攸县的安武军很难孤守,不得不全数退却。
此次武力统一,由于直系的消极应付,终未完成,南北双方再次议和,而前往前线的安武军也准备撤军回皖,但为了配合防务需要,仍然留军在鄂分防,“武昌王督军请将皖军由岳退鄂分防一节,已遵令转饬陈副司令德修遵照办理。”[12]
1918年南北战事再起,倪嗣冲在1月15日发表电文主张中央速颁对南征讨令,并且再次呼吁各督军配合,团结一致,联合进剿,向中央陆军部提议安武军由赣出击援应岳州。 “现拟抽调步兵十四营,炮兵两营,由马镇守使联甲率往,即任该使为总指挥官,俾得独当一面,免受他军牵制”,[13]安武军再次进攻醴、攸两县,参与南下平乱,并且电请曹锟整军南下,配合行动。但曹锟、吴佩孚等并不热衷于段祺瑞武力统一的策略,再加上每次战果大都由皖系军队获得,遂更加不愿积极出战,转而逐渐与南军联络,使得武力统一再次败北,安武军又不得不向赣撤退。
倪嗣冲卸任后,安武军逐渐分化瓦解,倾向于其他派系。1924年9月至10月江浙战争爆发,它实际上是直皖两系军阀矛盾的继续,在这次战争中,老安武军就支持直系被派往战场,当时安徽第三旅旅长王普就被任命为第三路司令,率领原安武军的第三、第五旅开赴战场,帮助直系的苏军取得胜利。
1925年夏,奉军南下,北京政府任命姜登选为安徽军务善后督办,编并皖军为三个混成旅。孙传芳担任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为与奉军对抗,重用马联甲、王普等人。北伐军进入江西,孙传芳率领苏浙皖军队与之决战,但不久战败,皖军陈调元、王普等纷纷转向蒋介石,最终被一一收编。
出征作战是一个军队战斗力提高的重要保证,也是军阀实力的最好体现。安武军历经几年的南征北战,每次的出征对这支军队来说都是一次极大的历练。
2、剿办土匪
动荡不安的民初时期,造就了一个“匪患世界”。土匪一般是由于天灾、战争等原因,为了维持生存而结伙武装,以暴力抢劫和勒索等非法手段作为收入来源的一个群体。而在北洋时期它的主要来源一是农村中失去土地等生活依靠的人群,一是遣散或发生兵变的士兵沦为的兵匪。土匪往往聚集在省份交界地带,以便抢掠财物和躲避围剿,皖与豫、苏、赣、鄂向来交界,自然也就成为土匪聚集之地。
皖北就是一个土匪猖獗的地区,尤其“客匪”甚多。“所谓‘客匪’指土匪非本省所出,而由外省外地而来,皖北客匪大多是从苏、鲁、豫、赣几省,特别是河南流窜而来的”。[14]客匪是北洋时期皖北匪患的重要问题,加上这个地区地广而贫瘠,人众而穷困,是民国政府统治和社会控制的薄弱地区,土匪往往百十成群,抢掠焚烧,残害百姓。倪嗣冲领兵占据皖北地区后,就对皖北的匪情甚为不安,开始着手对皖北一带的土匪进行围剿。“皖北毗连苏豫,匪盗纵横,已无完土。庐州各营,除夏旅长、袁团长外,余均难恃。现饬夏旅长回庐,设法分别遣留,并剿该处土匪。蒙城土匪闻颍州军队出发,即已北窜,业电饬倪参谋长毓芬,星驰追剿”。[15]倪嗣冲曾电令高振善对颍上一带的土匪进行围剿,并获得较大战果。
民国初年以白朗为首的反政府武装危害甚重,屡剿不灭,成为影响地方治安的大患。这股势力席卷豫皖苏等多个地区,尤其对皖省境内破环甚大。倪嗣冲在1914年1月22日致段芝贵的电文中就豫匪(指白朗部)扰乱皖境作了一些说明:“吾皖省乱向在东北,颍、六尚属安静,故驻军较少。此次豫南匪乱,迭经调兵堵剿,奈地隔数百里,集合不易,讵匪由商东窜,六安危在旦夕,致皖北处处戒严。现派鲍镇守使由芜赴庐,马师长由省赴舒,邱统领由寿赴六,令合兜剿。另调太平张军驻芜堵扎,以固江防。”[16]然而白朗所部行踪飘忽,猝不及防,陷六安后南下霍山,危及潜山,倪嗣冲所部兵力有限,为避免土匪进一步扩大,减少损害,电请张勋火速带兵来皖,合力剿办。白狼部在六安一带的行为,引起不小震动,安徽境内各县谣言四起,为平息谣言,稳定民心,倪嗣冲特发急电告知各县知事“现鄂豫皖3省大军云集,匪势穷蹙,指日荡平。诚恐道路传闻失实,合电令各该知事出示布告,勿听谣自扰。仍一向由该知事赶紧清乡,整顿团防以靖地方”。[17]而豫匪扰乱,自然引起皖省境内土匪大起,它们互为联络,以分散安徽政府军。时任皖北镇守使的倪毓棻就督率所部军队,对涡阳、蒙城、宿县一带的像燕老黑、孟兆贵之类的土匪,全力剿办,痛加歼灭,为皖北除去大害。
土匪往往越境破坏,逃避追捕,安武军作为皖省境内的支柱,就会对境内及邻近境外的土匪严加剿灭。1914年6月江苏泗阳县会匪倡乱,十分猖獗,为剿办这股会匪,倪嗣冲所部军队就会同当地部队,督兵截剿。1914年8月江苏桃源清河一带,匪徒人数也有千余人,该县知事不及镇压剿办,致使愈聚愈多,屡次起事, 倪嗣冲部武卫右军后路第三营管带张德成就电请江苏会剿,被派往合力剿灭。而江西潘阳、彭泽等与皖省交界各地,匪徒也往往聚集,为祸不轻。1915年倪嗣冲致电大总统要求:“赣省巡按使,迅饬潘阳、彭阳、浮梁3县知事即日会同建德县知事,齐集边境,协力兜拿,庶消匪而靖人心。”[18]
土匪也常常假借军队之名,或南方革命党等予以委任,挂上护国护民之名,造成土匪与乱党的勾结,这也是民初会匪的一大特点。前面所提的豫匪的成员中就有革命党人,而与像大刀会、小刀会等帮会,时有勾结,不分彼此。但这些土匪并不是倾向革命,往往是借机增加自己的名声和资本,顺便挂上看似合理的造反旗号,实则仍是危害百姓的土匪。
倪嗣冲自拥有军队后,对于土匪时常剿办,而当时大多军阀都是将土匪招抚,以为己用,而不愿意因剿匪而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1917年他就明言反对,“如欲增加军队,不妨呈明添募,万不可纳降匪众,编入军队,致贻日后无穷之患”。[19] 而无论是先前还是后来招抚的土匪,常常叛乱,匪性不改,以致败坏军队,残害百姓,这都说明了他的洞察之明。倪嗣冲所部无论对于皖省境内还是境外之土匪,一向严厉剿办,断绝后患,为维护地方安定做出了一定的实际贡献。
3、保境安民
北洋时期各个军阀要想立足必须有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倪嗣冲作为安徽军政首脑,也就决定着安武军势力范围主要是在皖省境内。安徽作为安武军的势力范围,自然也就不会让他人染指,而各个军阀为扩大自己的实力,经常会侵掠其他军阀的地盘,再加上南方的党人的活动和地方土匪肆掠,保证皖省境内的稳定就显得特别重要。为加强在皖省的驻防,安武军的5个混成旅在皖省分布如下:
第一混成旅旅长马联甲,驻兵芜湖;第二混成旅旅长李培基,驻兵蚌埠;第三混成旅旅长王普,驻兵蚌埠;第四混成旅旅长高世读,驻兵桐城;第五混旅旅长石忠玉,驻兵安庆。由此可以看出,安武军的主力全部驻防在皖省的重要城镇,而且也是皖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安徽地处南北交界之处,自然引起南北双方的重视,南方党人在皖省的活动也比较积极,时常制造动乱。“惟时四民失业,千里为虚,困苦频连,朝不保暮。追原祸始,谁实厉害阶,盖不禁太息痛恨于肇乱诸逆也。”[20] 1914年5月当时的革命党人就在芜湖制造了炸弹案,对此倪嗣冲主张加大惩处力度,严查结党结社,对洪江会、哥老会、青红帮等大加打压。而革命党人也往往利用土匪,相约起事,制造动乱,“皖省自柏逆图乱以来,专事勾结匪类,多树声援,以致捕务废弛,盗贼横行。”[21]虽然这份电报有些言过其实,但从侧面多少反映一定的事实。寿州的吴凤藻义军就是土匪与南方革命党结合的典型,为镇压这股势力,倪毓棻曾就要求调重兵合力围剿。革命党人对土匪实际上仅仅是一种工具性使用,既没有从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去教育,也没有把斗争与土匪的利益结合,往往是事与愿违,扰乱民间。
护法运动爆发后,冯玉祥一部也南下抗击护法军,可不久冯部就停兵武穴不进。在1918年2月14日的一封电报中,倪嗣冲就冯玉祥停兵武穴的事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近日谣诼之来,日必数起,或谓冯旅拟勾结光匪进攻皖省,或谓拟由宿松一带进犯皖北。甚至上海报馆发行号外,以致安庆、华阳一带人心惊疑,罔知所措。”[22]此时正是北洋军抗击护法军的关键时刻,倪嗣冲的安武军也被派往江西抗击护法军,此时冯玉祥的异举,自然引起安武军的警觉。“冯旅如有反动,于大局殊有影响。现已派队前赴华阳等处设防。施师至浔者,已有三团兵力,已不薄弱。拟须先将冯旅解决,再向赣西抄进,方无后顾之忧。”[23]很明显,此时安武军贸然进军,所担忧的就是冯旅倒戈,威胁安武军的大本营的稳定。为此倪嗣冲主张派安武军十个营,与到浔的施师对冯旅形成战略包围,以保证皖省的安全和稳定。陆军部也在密电中声言冯玉祥停兵武穴意图攻皖,“闻冯玉祥停兵武穴,蓄意攻皖,孙少侯,柏文蔚,陆建章均在其处,一攻安庆,一调江苏陆绍武之游击队有浦口进攻蚌埠,并煽惑蚌埠附近之军队以为响应。”[24]为此要求安武军严密侦查,以遏乱萌。
皖省作为倪嗣冲和安武军的大本营,对于维护皖省的稳定十分重视,一方面要防止其他军阀派系的侵扰,一方面也要防止革命党人制造的动乱,这直接关系到安武军的生存和发展。对此,安武军对皖省境内及其周边地区的土匪、会党等向来是严加剿办,对于维护统治和稳定的军事活动也都积极参与,在保护自己势力范围和利益不受侵害的同时,在客观上确实对皖省起到了保境安民的效果。
以上从出征作战、剿办土匪和保境安民三个方面对安武军的职能做了简单的叙述,通过一些历史事件,探究安武军职能的具体体现。不难看出,作为北洋集团的组成部分,它的出发点也是为了维护北洋集团的统治和倪嗣冲本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利益。
三、治理军队
倪嗣冲早年参与小站练兵,其丰富的阅历和经验,为其在以后的军政界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作为安武军的领导者,就需要对安武军进行日常的治理,这也是安武军在战场上能够协调作战,战斗力得以提升的重要保证。
1、奖赏
安武军得以发展壮大,与领导者的奖罚分明是分不开的。“惟直敝军出发以来,经鲁口、凤台、寿县、东西梁山及二次克复凤台、立解寿围各役,全军官长目兵从身临前敌,即从奋勇争先,故能仰托威福,所至克捷,最难得者,往往官长阵亡,而目兵犹变贾勇,人自为战,尤非洞明大义,忠诚奋发,不克臻此。冲前蒙赐一等文虎勋章,曾经电恳收回成命,请于初级军官丁士,优予赏赐。”[25]当时倪嗣冲就要求对在皖北作战的将士给予奖赏。
1914年2月倪嗣冲得知所部在五显庙一带冒雨与土匪交战,并获得较大战果后,当即电请对于有功之人赏银一万元,并发放奋勇奖章。对于在1914年5月侦破党人在芜湖制造的炸弹案的有功之人,除直接给予物质奖励外,还颁发文虎奖章,晋升军职,以示军中。5月底,当时倪嗣冲一部又在寿州一带对吴凤藻这股土匪加以围剿,当缉获这股土匪后,立即电告北洋政府,要求为当时前往的邱昌锦等将士请奖,而且他本人也复电奖赏剿匪有功的官兵。1915年5月的一份电报中告知“本月十五日,知事访闻江宁县朱门地方,有乱党设立伪总司令部分派党羽,在沿江一带,勾结帮匪,图谋不轨,约期举事,当即派军警前往侦缉。”[26]并且致电北京政府“该知事、统领、署长越境侦缉,破获巨案,不无微劳足录。应否酌给奖励之处,出自钧裁,附侯示遵。”[27]  寿县向来为会党、土匪聚集之地,安武军在此地剿办会匪甚多,为此倪嗣冲在1915年10月就皖北破获匪乱的情况电告北洋政府,并且为邱昌锦等十七人请奖,以示策励。
当然倪嗣冲也十分重视对下属的提拔,在1918年11月的一封电报中,就保荐当时安武军的主要将领马联甲、邱昌锦、成鸿举、马联芬、高世贞等,这些人都是常年跟随倪嗣冲带领军队南征北战的有功之臣,对于他们一向是优予奖励,他们也是安武军的主要军事将领。
奖赏就是治理安武军的直接体现,正是由于建立了奖罚制度,安武军才得以很好的维持。当时的北洋军士,所谓投身军营很大部分就是为了吃饷银,他们以自己的生命为抵押换取自身的饱暖,而作为安武军的领导者,在适当的时机给予他们物质奖励,无疑是具有很大号召力的。
2、惩处
安武军作为北洋军阀的一部分,在混乱的军阀年代里,也存在种种的问题与矛盾,也和那个时代其他北洋军队一样,时发兵变。而倪嗣冲对发生兵变的安武军向来是严惩不殆,并且严防对其他安武军产生连锁反应。
1914年7月21日,驻徽县屯溪镇的一连士兵,就发生了兵变。此次兵变有百余人,在兵变中“队长汪俊被刃二十余处,死事甚烈,排长死一伤二”。[28]此次兵变是由于队长汪俊惩办士兵,激起众怒,引起不满,遂发生哗变。兵变士兵大多由副目郑龙标带领前往盆口、黄源等方向,由于地处皖浙等省交界,恐士兵窜入它地滋扰,统帅办事处分别致电安徽倪嗣冲、浙江朱瑞、江西李纯、湖北段芝贵等将军,要求着派得力部队,妥为防堵,无任蔓延。当屯溪兵变发生后,倪嗣冲就迅速电令鲍贵卿“酌调附近兵马火速前往剿办,并悬赏格,每获叛兵一名,给洋五十元,以期尽数弋获,从严法办,俾昭炯戒,而杜效尤”。[29]叛变士兵一路被围追堵截,弃枪易服,分路逃匿,倪嗣冲电令对叛变士兵严加法办。“经军队民团拿获十余名,并收买枪枝四十余杆,现在地方安谧。除饬将所获叛兵就地枪毙,酌留军队一连驻屯搜辑,并按照叛兵花名册籍贯,分别咨饬缉拿,俾期除恶务尽外,至该队官长事前毫无防范,罪无可辞。”[30]而在皖军等的联合防剿下,屯溪叛兵基本肃清,地方逐渐恢复。“防剿屯溪叛兵情形暨遂安县境获解叛兵各节,迭经瑞达电在案。兹据淳安、遂安、开化等县各文武官电称:该处溃兵,业己绝迹,地方亦安谧如常等语。”[31]
1917年9月安武军一部又在安庆发生兵变。当时倪嗣冲大为惊愕,“此次安武军变,李统领遇害,变出异常,渐痛交并。”[32]安庆乃皖省省会,无论地理位置还是政治影响都较大。当时“饬马统领联甲率队赴省,严重查办。现幸地方安谧,容将肇事原因彻底查究,从严惩办,以伸军纪,而戒将来。”[33]在倪嗣冲以后的任期内安武军基本没有再发生士兵哗变之事。
1920年8月初湖北武穴毛鸿恩所部六百余士兵哗变,因此地与皖省六安地区交界,为防止叛变士兵窜扰地方,消除影响,倪嗣冲就令霍邱王传禄带兵三连迅速奔赴六安,向英山方面防堵。但因为溃兵渐多,有增调高恒玉率领三连,杨瑞文派兵一营,蚌埠陆军一混成团等集结,联合防剿。此后为防止邻近各地遣散的士兵响应,又相继增兵,并在六安周边各地大力清剿,在霍山、青山、麻埠、霍邱、寿县、潘家集等地都有对此次兵变溃兵的清剿,给此次兵变士兵以很大打击,这也是倪嗣冲在即将辞职前安武军的较大规模军事行动。
士兵叛变一部分也是由于军饷等矛盾引发的。1922年6月寿县曾发生兵变,“此次肇事原因,系少数兵士受当地流氓勾引,有迫于饥饿,突起哗变”,[34]对寿县造成一定的影响,新安武军司令兼皖北镇守使殷恭先及时赶到,“查寿县兵士肇事,据报确系四、五小时即行平息,并无抢掠两昼夜情事,所有肇事兵士,业经着手遣散,其约束不严之长官及情节较重之士兵,亦已分别法办,并经详细电陈在案。军纪饷匮,来日大难,毖后惩前,自不能稍事姑息。”[35] 经严厉查办,荡息了兵变,减少了损失和影响。
可见,无论是安武军自身的兵变,还是邻近地区的哗变,安武军都严加惩办,大力清剿,决不姑息,以示惩戒。在维护对安武军的高效统治时,也减少了叛兵对地方的扰乱。
安武军只所以能够有较强的战斗力,成为倪嗣冲最重要的政治资本,这与他对安武军的治理有很大的关联的,这样他才能把这支部队紧紧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军阀林立的北洋时代占据一席之地。
四、结语
    北洋军阀时期,军阀们都视兵如命,他们都明白有兵则有权的规则,安武军作为倪嗣冲一手培养起来的军队,必然会在倪嗣冲捞取政治资本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勋复辟失败后,倪嗣冲凭借手中的安武军,成为督军团的新领袖,并且在1917年7月到1918年6月期间于天津召开了四次会议,基本上支持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战略。第三次天津会议后更是联合16省区督军电催中央政府速颁对西南讨伐令,将战争由局部推向全面。对冯国璋的“和平统一”政策也是十分不满,不惜再次以武力逼宫,将总统南巡专列拦截在蚌埠,迫使国家元首改变计划。
当然,安武军的武力干政,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倪嗣冲的个人意识,但作为安武军的领袖,他的意识往往就会转变为安武军的群体行为,在北洋时期倪嗣冲之所以能发挥重大作用,关键依靠的就是手中的这支安武军,二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的。
1912年安武军从河南起兵,由组建到发展,至鼎盛,转而走向消亡,最终被国民革命军收编,在这十几年的生涯中,每一个具体的军事活动都是安武军军政职能的体现。一个地方之所以能够避免战乱,减少动乱,维护稳定,所依靠的就是一支有实力的军旅。在军阀混战的年代里,作为南北要冲的安徽并没有因兵祸遭受太多的破坏,这不得不说安武军在其中起到的客观作用。安武军由出征作战到平定叛乱,由剿办会匪到保境安民,从对军队的治理到武力干政,它的一个个军政活动,可以看作民国时期北洋其他军队的缩影,是在那个特殊年代北洋军队的具体展现。

注:
[1]来新夏.北洋军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68.
[2]敖堃.北洋中坚倪嗣冲[M].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社,2008.194.
[3]张侠.北洋陆军史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183.
[4]夏侯叙五.倪嗣冲在张勋复辟前后的表演[J].民国春秋,1996第04期.63.
[5]夏侯叙五.倪嗣冲在张勋复辟前后的表演[J].民国春秋,1996第04期.64.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军事(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213-214.
[7]王宜恭.北洋军阀史料徐世昌卷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254.
[8]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26号[M].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1期.106.
[9]夏侯叙五.倪嗣冲在张勋复辟前后的表演[J].民国春秋,1996第4期.63.
[10]、[1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护法运动[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869.
[1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护法运动[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877.
[1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护法运动[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878.
[14]、[15]蔡少卿.民国时期的土匪[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130.
[16]杜春和.白朗起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85.
[17]安徽公报[N].第九卷上册.79期.
[18]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26号[M].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1期.116.
[19]蔡少卿.民国时期的土匪[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141.
[20]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26号[M].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1期.109.
[21]蔡少卿.民国时期的土匪[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345.
[2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护法运动[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905.
[2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护法运动[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907.
[2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护法运动[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912.
[25] 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26号[M].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1期.113.
[26]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26号[M].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1期.115.
[27]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26号[M].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1期.116.
[2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兵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116.
[29]、[3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兵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118.
[3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兵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119.
[32]、[3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兵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133.
[3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兵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240.
[3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兵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241.
参考文献:
[1]倪祖琨.倪嗣冲将军与安武军. 
[2]来新夏等.北洋军阀史[M].天津:南开出版社,2000.
[3]敖堃.北洋中坚倪嗣冲[M].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2008.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兵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5]蔡少卿.民国时期的土匪[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6]刘迪香.长江巡阅使职能探析[J].湖南城市学院2007第4期.
[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护法运动[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
[8]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26号[M].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1期.

[9]夏侯叙五.倪嗣冲在张勋复辟前后的表演[J].民国春秋,1996第04期.


作者:冯正磊

相关 说明
上一篇:论倪嗣冲安武军费筹措的途径及其影响
下一篇:没有了

友情连接: 天下倪氏网     |      中共阜阳市委     |      近代安徽历史名人研究所     |     
版权所有 倪嗣冲研究  公司邮箱:15955191234@163.com   皖ICP0000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