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简要叙述一下“张勋复辟”这一段民初重大历史事件及其背景。
1916年袁世凯这位中国几千年来第一位正式民选的大总统,因为洪宪称帝失败而抑郁而终,给他自己也给中国历史及后人留下了很多遗憾。当时的副总统黎元洪在北洋系内部的妥协,及北洋为了拉拢南方的数省不至国家分裂情况下顺利继任了大总统的宝座。在此情况下的中华民国的大位传承看似平静,其实是隐伏着能为大多数明眼人可看懂的危机。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满清的统治,袁世凯依仗着北洋的军事实力,在与大清及革命党人的周旋中,成功登上了第一届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宝座。它同时也代表了北洋军事、政治集团成为了全国的中心。1916年袁世凯的猝亡并不代表北洋集团的消亡,北洋集团的政治及军事实力还依然强大。以段祺瑞、徐世昌等在中央的势力,及冯国璋、倪嗣冲、张勋、李厚基、张怀芝、曹锟、李纯、王占元、孟恩远等地方督军,依然掌握着国家的主动脉。
黎上任后,国家政治上的运作由“总统制”转换成了“责任内阁制”。但很快就爆发了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及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之间的“府院之争”。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对德宣战一事,最终成了“府院之争”彻底摊牌的导火索。5月23日黎元洪悍然下令解除了段祺瑞的国务总理之职,这立即引起了“北洋集团”的群起反对。5月29日安徽省长倪嗣冲发表通电,责难时局为“群小揽权,扰乱政局,议员乘机构衅,日事纷扰,派别竞争,权利攘夺,正人则多方沮抑,党人则尽力疏通,以至脏私之案层见迭出,几于政府一空。所定宪法,议员专制,险象环生,实堪浩叹。为大局计,为小民计,非筹解决方法,不足以拯危亡。。。”, = 1 \* GB2 ⑴ 宣布“自今日始与中央脱离关系” 率先宣布安徽独立并实行兵谏,随后陕西、河南、浙江、山东、奉天、黑龙江、直隶等省也先后宣布独立,参与兵谏。黎元洪在此风雨飘摇的形势下,听说徐州的定武将军张勋愿做调停人后,如抓到了救命稻草,立即邀请张勋进京调停。6月7日张勋率5000辫子兵先到天津,9日定武军先头部队开进北京,13日黎元洪下令解散了国会,19日安徽、山东、直隶等省先后宣布取消独立,此一危机似乎得到初步解决,国家趋于稳定。14日张勋本人进京后进行了大量的活动,并于7月1日突然宣布清王朝复辟。此复辟举措立即遭到了全国以及“北洋集团”的反对。7月3日段祺瑞“马厂誓师”,亲任讨逆军总司令,任命曹锟为西路总司令,段芝贵为东路总司令,倪嗣冲为皖、鲁、豫三省联军司令。因复辟与反复辟双方力量的悬殊,于7月12日此复辟被迅速扑灭,从而段祺瑞也赢得了他一生“三造共和”的美誉。
关于倪嗣冲将军在“张勋复辟”事件中的立场,本人在翻阅了大多数的历史教科书及一些历史材料后认为这些书籍和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待商榷。下面就本人收集到的一些资料及我个人的看法赘述如下;
目前大多数的书籍是这样描述的:
“各地军阀和政客也都分见风转舵,翻然一变,如安徽督军倪嗣冲(注:此时倪嗣冲应为安徽省长)本来与张勋是臭味相投的复辟狂,现在也通电反对,甚至激昂慷慨的‘愿以北伐自任’,俨然自居于共和国的保卫者”。 = 2 \* GB2 ⑵
“段祺瑞派人与倪嗣冲讲,如你能站在‘讨逆’一边,不但可以保留原有职务,而且长江巡阅使也给你”; = 3 \* GB2 ⑶
而由辽宁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民初北洋十大将帅真传丛书》中《张勋真传》中的描写则前后矛盾。在描述第四次徐州督军团会议时第119页这样写道:“酒阑将散之际,徐树铮与倪嗣冲退到一边密谋,一人说:‘他(指张勋)是复辟的脑子,别的他听不入耳。咱们就赞成他复辟,等他复辟时咱再想别的法子’另一人说‘走!咱去找他当面谈谈’”。 = 4 \* GB2 ⑷ 该书注明此段是引用苏锡麟《我的复辟之役中的亲身经历》一文。此书第123页又再次说“几天来的形势发展,使张勋愈觉自己策划的事情很有指望,兴奋异常,以致张文生向他报告了徐州会议当晚徐树铮和倪嗣冲密谋的内容也未听进去”。 = 5 \* GB2 ⑸ 以上是此书前段的描述,是认同此事应是徐树铮(代表段祺瑞)和倪嗣冲共同对张勋的一种政治上的利用,而非认为倪嗣冲为复辟的同谋。而在后面216页却这样描述“段祺瑞、冯国璋、陆荣廷先后申明反对张勋复辟的立场,使观望者不再观望,使最初已表示赞成复辟者如曹锟、张作霖改弦更张。既原已插龙旗响应复辟者如倪嗣冲、孟恩远、王丕焕等人见势不好,也都倒戈。其中倪嗣冲最为奸猾,不仅在通电中将其在第四次徐州会议上带头响应复辟一事矢口抵赖,说‘事前既毫未商明,事后岂甘心承认’,而且巧言诡称,日前之所以悬挂龙旗,不拒伪职,俱因防区与辫军相邻,为争取时间,布置防守而取的权宜之策。对倪的通篇鬼话,段祺瑞、冯国璋自是心中有数,彼此心照不宣而已”。 = 6 \* GB2 ⑹同一部书,虽对同一问题前后观点并不统一,但根据苏锡麟这个当事人之一的的所述,前面认同倪嗣冲非为张勋复辟事件的同谋才更符合史实。
而同一部丛书中的《徐树铮真传》76页,又有这样描述这段历史:“就在讨逆军发动之前(注:应至少在7月4日马厂誓师之前),徐树铮受段祺瑞的委托,南下蚌埠,做防止辫子军增援的重要工作。徐到达蚌埠后,代表段祺瑞任命倪嗣冲为皖、晋(注:应是鲁)、豫三省联军总司令。倪与树铮交谊甚密,听了徐的劝说后,当即表示绝不参加复辟,并复电段祺瑞表明态度。当段祺瑞在马厂组织讨逆军时,徐与倪嗣冲仍留守蚌埠”。 = 7 \* GB2 ⑺ 就算徐树铮此来蚌埠已忘记第四次徐州督军团会议中与倪嗣冲对张勋在政治上利用的共同谋策,至少此描述也表明倪嗣冲表示反对复辟,应是在7月4日段祺瑞的“马厂誓师”之前,而不应是“见势不好,也都倒戈”。
以下是本人就所了解的非常有限的资料对此历史事件的不昧揣摩:本人认为倪嗣冲对张勋复辟从根本上是不支持的,与段祺瑞共谋利用张勋以达到推翻黎元洪、恢复北洋的统治为其政治目的,及其后“悬挂龙旗,以争取时间布防”之说应是历史事实。依据如下:
一、1979年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廷以先生编著的《中华民国史事日誌》(以下简称日誌)中清楚记载“1917年6月5日(农历4月16日),倪嗣冲在蚌埠告大陆报记者,张勋进京,将推倒黎元洪,以图复辟”; = 8 \* GB2 ⑻“6月6日,张勋告大陆报记者,否认帝制,黎元洪已允解散国会,段祺瑞不必复职”。 = 9 \* GB2 ⑼ 张勋此一声明显然是在回复倪嗣冲前一天在新闻界对他复辟企图的揭露。此段历史记载分明清楚表明倪嗣冲是第一人在张勋尚未进京之前的第一时间公开揭发其“复辟”之阴谋的。
二、倪嗣冲在此一历史时期的政治主张及与‘皖段’的关系上分析。
首先倪嗣冲是北洋督军中最早站出来支持段祺瑞政府对德宣战政策的,且不惜多次进京及赴总统府及国会,直述个人及北洋大多数督军在参战之事上的立场;及后来因黎元洪悍然因此事免去了段祺瑞的国务总理职务,使国家再次陷入动荡之时,倪嗣冲不惜以“兵谏”之名,第一个在全国率先宣布“独立”。以上史实充分表明了倪嗣冲对段祺瑞政府的鼎力支持。《日誌》中记载“6月16日倪嗣冲、张怀芝、赵倜等反对李经义组阁,主段祺瑞复职”, = 10 \* GB2 ⑽ 又再次表明了他对段复职的支持,而非以“复辟”为各省独立的目的。 其次,袁世凯死后,倪嗣冲无论是在安徽同乡的立场上,还是个人私交及当时段在北洋里的威信方面,都是旗帜鲜明支持段祺瑞主理北洋。另一方面,皖段的执政更需要地方督军势力的支持(注:这是那一段特定历史时期的特点),对皖系嫡系的倪嗣冲及所属安武军的极力拉拢更不言而喻。从以上两点看,段祺瑞与倪嗣冲共谋利用张勋去除黎元洪之说才合情合理。怎么会出现很多书上讲在段“马厂誓师”后对倪的威胁利诱下倪才表明反对复辟之说!
三,《日誌》当中记载而在其他大多数学者所撰的书籍或文章均没有注明或记载的是7月4日段祺瑞“马厂誓师”,当天除宣布成立“讨逆军”总部,任命段芝贵担任东路讨逆军总司令,曹锟为西路讨逆军总司令,并以梁启超、汤化龙、徐树铮、李长泰为讨逆军总部参赞外……而且还在同一份命令中任命“安徽省长倪嗣冲为第三路豫、鲁、皖三省联军总司令”。 = 11 \* GB2 ⑾ 为什么此名单中的其他人选都是事先征求意见后而任命的,而偏偏手握重兵的倪嗣冲,确是先上名单,后去说服,在看到“大势已去”才宣布反对复辟的呢?此既不合情理,也与事实不符。
四、倪嗣冲将军与张勋虽同属北洋,但政治立场迥异,南辕北辙。
1、袁世凯称帝,蔡锷云南首役,掀起“护国运动”,洪宪帝国岌岌可危。在此情况下,“北洋督军团”在南京有了第一次集会。在“南京会议”上,张勋的立场就是要搞清室复辟,而倪嗣冲则是力挺袁世凯仍留任大总统,以保北洋体系不分裂为宗旨。会上针锋相对,张见复辟时机尚不成熟,随不得不妥协而同意倪的主张。
讨逆军三路之南路司令倪嗣冲将军
2、在引起此“复辟”的导火索——“对德宣战”之事上,倪嗣冲虽然最早在对比国力的情况下也曾持反对态度,但是在得知参战对中国在国际上恢复声誉及对国家的种种利益后,第一个旗帜鲜明表示支持。而张勋则在全国对此问题激烈争论之时,如《日誌》中记载于2月14日和3月14日多次通电反对“对德宣战”。
3、就个人对大清的立场而论。张勋是著名的“大清遗臣”,民国初立,只有他和他的辫子军仍留着长辫子。八国联军进北京时,张勋因接慈禧大驾而受封,慈禧驾崩,张则随班穿孝哭灵,又因支持龙裕太后登基有功,又被封为长江提督,故张对大清感恩戴德。然倪嗣冲则不然,倪是因袁世凯的提拔而升迁,也因袁的被黜而无辜被贬。应该不可能,为对他少恩有怨的已倒下的大清王朝的复辟,去干冒天下之大不韪。
4、袁世凯改洪宪称帝,西南举兵,“护国战争”开始。后袁见大势已去,宣布取消洪宪,恢复共和,而仍欲为民国总统,而南方则坚主去袁。此时倪嗣冲将军则自荐辞去安徽督军之职亲率安武军南征湖南、湖北、广东以保袁世凯的大总统之位,而推荐张勋来接任安徽督军。然未几,袁暴毙,倪嗣冲将军只好撤兵回安徽,而此时张勋的部分定武军仍驻安徽未撤返徐州(故后倪说“防区与辫子军相邻”,概因此也)。黎元洪上台后没有调解这一矛盾,且再任命张勋为安徽督军,只任命倪嗣冲为安徽省长。省长是文职官衔,二万安武军的统帅是文职的省长,名不正,言不顺。俗语言“一山不容二虎”,故倪欲去张应更合情理。
五、节选民国重要历史人物的两篇文章来辅证我对倪嗣冲将军在“张勋复辟”事件中的立场的认识;
1.《讨伐张勋复辟之回忆》 叶 恭 绰
叶恭绰(1881~1968)字裕甫,又字誉虎、玉父,号遐翁、遐庵,晚年别署矩园,广州番禺人。
祖父兰台(南雪)为清末翰林,曾官户部郎中、军机章京。父亲中年早逝,在祖父膝下长大,自幼聪颖,少年时即有佳句名世。京师大学堂仕学馆毕业。清末历任邮传部路政司主事、员外郎、郎中等职。民国后,历任路政司司长、交通部次长、总长、交通部长,并兼理交通银行、交通大学。民国24年(1935年)“上海市博物馆临时董事会”成立,叶恭绰任董事长。民国25年初《中国古泉学会》成立,叶恭绰任副会长。建国后,任中国画院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叶恭绰性喜收藏古籍和文物。他花了大量财力,收藏稀世珍宝,如西周毛公鼎、晋王羲之《曹娥碑》、晋王献之《鸭头丸帖》、明唐寅《楝亭夜话图》等;收藏了大量乡镇专志、清人词集、清人传记、名僧翰墨、文物图录,如清人词集有5000余种,《全清词钞》有3196家。
“公元19 17 年7 月1 日张勋复辟之役,余虽为讨逆军总司令部之一龙套(交通处长),并未与闻机要,但前后接触的方面颇广。且事过境迁,与此事有关的因果影响逐渐发露,前后印证,更形明了。除已见公私记载外,摘述片段,用供参考。
(1) 起用冯玉祥的经过 。。。。。。
(2) 东路饷粮的筹措 。。。。。
(3) 军事运输的调度 。。。。。
(4) 讨逆军总司令部的全军阵容
讨逆军总司令 段祺瑞
参赞 梁启超
李长泰
汤化龙
徐树铮
参议 傅良佐
曲同丰
秘书长 张志潭
军需处长 曾毓隽
交涉处长 刘崇杰
交通处长 叶恭绰
军法处长 丁士源
皖鲁豫三省联军总司令 倪嗣冲
东路总司令 段芝贵
西路总司令 曹 馄
段自领第八师 (李长泰师)
参赞有徐树铮而无靳云鹏。盖此役的策划中心本在靳而不在徐,因此靳转不到前台。其梁、汤两参赞则以此役本由对德宣战演成,而对德宣战系由梁、汤为段划策,故推为参赞。至张志潭系靳派,以长秘书,则不啻靳长秘书也。刘崇杰管外交,丁士源任军法,已伏亲日之线。我之长交通,则以运输等等关系,无人可任,故以属我。且有筹饷等关系。但其中一段意外情景关系如上所述起用冯玉祥事,系属偶然凑合,非我的任务也。
(5)倪丹忱(嗣冲)一跃而为策划中心
天津总参谋处之产生,其初仅为倒黎拥段的一种机栝。其后事机一转,倪丹忱北上而宣布脱离中央,逼黎无法可走。知黎之必倒,遂又生出倒冯(国璋)张勋诸计划,五花八门,而各有其线索。总参谋处遂成虚设。而倪北上,中心遂移于倪,而以王祝三家为枢纽。王祝三本津地一投机家,自识倪丹忱为之营运芦盐,遂极为密切;又与徐树铮拉上关系而入安福系,声势愈大;各方人士辐辏其门,不啻为丹忱代表。此役丹忱北上后宗旨丹忱原亦不赞成绝德一变,祝三殆亦大有力焉。倒黎既成必然之势,遂进而思倒冯以拥徐东海(世昌)为帜,破坏南京会议而为徐州会议。阳以捧张勋,实则将设一陷阱以待其跳入。而若干谋复辟的书默政客,热中无聊的失职文武等等不知就里,群趋徐州酿成复辟的一幕。张勋亦复昂然自喜,以为功业有成。而不知螳螂捕蝉,黄雀方在其后也。段芝泉(祺瑞)既享了再造共和之誉,又去了眼中钉的黎元洪。而冯虽扶正,仍不安于位,于是又为东海(徐世昌)造成机会。此是后话,不必赘述。至段芝泉出任国务总理,解决了多少纠纷,扫徐了多少荆棘,这一举不能不说是明智的。张勋的不懂政治,乃至可说不懂军事,亦适成其为一莽夫而已。” = 12 \* GB2 ⑿
。。。。。。。。。。。
2.《忆语随笔》 曾毓隽
曾毓隽(1876~1963年),字以烺,号云潭,祖籍长乐县,迁居闽县(福州市区)孝义巷。早年就学于福建船政学堂,后被选送出国留学。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参加乡试,中举人,任知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奉邮传部委派,勘测川汉铁路线。宣统二年(1910年)冬,为段祺瑞幕僚,颇得赏识,被保荐为道员,升任邮传部参事。中华民国成立,以北京政府陆军部任处长等职。民国5年 (1916年) ,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毓隽被委为京汉铁路总办,升局长。翌年3月,参加作为段祺瑞政治工具的“中和俱乐部”。同年7月,张勋拥溥仪复辟,毓隽任讨逆军司令部军需处处长。民国7年3月,受段祺瑞指使在北京安福胡同组织俱乐部,操纵新国会选举。8月,当选为新国会议员,出任国务院秘书。10月,任交通部次长兼国有铁路督办。民国8年12月,任靳云鹏内阁交通总长。次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皖系失败,被通缉,逃进日本使馆,后转道日本返天津租界居住。民国13年,段祺瑞任“中华民国临时总执政”,毓隽复出为段的幕僚;段倒台后,随居天津。民国27年,梁鸿志组织日伪“维新政府”,要其参加,毓隽潜逃香港。1963年病逝。
我参加段祺瑞的幕下较早,所以对北洋军各将领一般比较熟识。段遇事经常派我到各处联系,因此就形成我的工作南来北往,行踪无定,同僚们就赏我一个官衔,称为“行秘书”。当时情况也确实如此,名符其实。可惜我素性疏懒,佐幕过程,缺少记载,年老健忘,尽成陈迹。现将回忆所得,略述如下:
一
辛亥革命时,袁世凯为迫使清室退位,睹嘱靳云鹏携电稿至前线交段祺瑞以前敌将领名义拍发。电系致王公内阁各府部院大臣,催发共和诏旨,内有:“陷九庙两宫为危险之地,此皆二三王公之咎也。”又有:“三年以来,皇族之败坏大局,罪难发数。”此电着墨无多,极切要害,我以原稿照发。袁之出此,系再进一步威胁王公大臣也。惜此电到京,清室已退位矣。
段联合前敌各将领迫使清室退位通电发出后,王士珍有电致段,责以皇恩浩荡,不应发此电。段交我拟稿,嘱申以大义婉辞复之。由此可见,王始终为保皇派也。
。。。。。。。。。。。
。。。。。。。。。。。
十三
张勋拥清帝复辟之前,段祺瑞已有所闻,曾派徐树铮到蚌埠征询倪嗣冲意见,倪复电表示决不参加。复辟后段又派傅良佐访第八师师长李长泰征询意见,李表示惟命是从。段意及决。
当东路军由丰台进逼北京时,航空学校飞机两架飞临辫子军阵地投弹,继又在紫禁城投弹两枚,一落东华门伤市民及马匹,一落御花园荷花池中未炸。以空军配合作战,为北洋内战中创举也。
七月八日,段派汪大燮、刘崇杰通过外交使节转致张勋,提出停战条件四项:(一)取消帝制;(二)解除辫子军武装;(三)保全张勋生命;(四)维持清室优待条件。张勋要求所部军队安全退出北京,重回徐州老巢。谈判破裂,战火重开。外交团规定讨逆军攻城以十二日上午四时至晚十二时为限,大炮只许实弹射击一发,其余只许以空炮威吓。七月十二日拂晓,讨逆军三路会攻,天坛辫子兵先降,余皆陆续缴械。
当讨逆军发动后,山东张怀芝尚抱观望态度,讨张勋电拟而不发,对我说:“芝泉真奇怪,何妨观望一下。”我答:“大家都若观望,国家将不可为矣。”正谈话间,张弟怀斌仓皇来告:“现辫子军节节失败,各省讨逆通电已先后发出,汝尚何待?”此时张怀芝始将案上电稿交与部下,连曰:“速发,速发!”故各省督军响应讨逆通电,张怀芝为最后之一人。我之留济不敢动者,亦以张当时态度有问题也。 = 13 \* GB2 ⒀
。。。。。。。。。。
综上所论,本文的观点是倪嗣冲将军决不是“张勋复辟”事件的同谋,更不是什么如有些学者所描述的“倪嗣冲见张勋复辟的大势已去,随见风使舵。。。”“张勋复辟”此一事件正是段祺瑞和倪嗣冲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审时度势的判断与计划下顺水推舟而促成的一个政治事件,从而达到利用“讨逆”的正当途径去处了当初就不是真心拥戴而当上大总统的黎元洪,同时也铲除了“北洋团体”内部的一个不和谐的分子(民国后张勋及其队伍一直留着长辫子以宣誓对大清的效忠,而非为北洋和民国的效忠)。
自1862年李鸿章带领淮军击败太平军占领上海后,标志着带有皖系色彩的安徽人从此走上了中国核心的政治和军事舞台,直到1920年直皖战争后,皖人才渐渐退出了这一领导舞台。倪嗣冲作为北洋时期皖系发源地安徽省的最高统治者近8年,及北洋集团的中坚力量,无疑在当时中国的政治和军事方面都起过重要的作用。来新夏88年版《北洋军阀》中有这样的评价:“倪氏安徽阜阳人,以州县起家,官奉天时,素有武健严酷之名……癸丑革命,以战胜民党,为袁所契,视为长江中部之柱石,兼管民政……声威煊赫,力足以制中枢,名足以冠群藩,凡各督论列朝政,倪恒执牛耳。张勋复辟,徐树铮煽乱,冯国璋反段,督军团干政,倪皆为左右操纵之枢纽。民五以后,北洋督军,其言论行动与政治有重大关系者,倪应居首位……”。 = 14 \* GB2 ⒁ 这些评价及省略未选录的评价虽不完全客观与公正,但也足见倪嗣冲将军作为安徽人在当时的中国政治和军事舞台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不雍质疑的,也是不可随意歪曲的!
|
参考资料引用说明:
= 1 \* GB2 ⑴.《倪嗣冲通电》 (1917年5月29日), 《革命文献》第7辑,第33页。
= 2 \* GB2 ⑵.《北洋军阀史稿》,第200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 3 \* GB2 ⑶. 郑今浣《亦官亦商的倪嗣冲》, 《近代天津名人丛书:近代天津十大寓公》一书140页,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 4 \* GB2 ⑷.苏锡麟《我的复辟之役中的亲身经历》,《北洋军阀史料选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1981年6月第一版,第295页。
= 5 \* GB2 ⑸.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民初北洋十大将帅真传丛书》中《张勋真传》,第123页。
= 6 \* GB2 ⑹.同上,第216页。
= 7 \* GB2 ⑺.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民初北洋十大将帅真传丛书》中《徐树铮真传》第76页。
= 8 \* GB2 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廷以先生1979年编著的《中华民国史事日誌》,6月5日誌。
= 9 \* GB2 ⑼.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廷以先生1979年编著的《中华民国史事日誌》,6月 6日誌。
= 10 \* GB2 ⑽.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廷以先生1979年编著的《中华民国史事日誌》,6月1 6日誌
= 11 \* GB2 ⑾.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廷以先生1979年编著的《中华民国史事日誌》,7月4日誌。
= 12 \* GB2 ⑿.叶恭绰《讨伐张勋复辟之回忆》, 中国科学院近代史所出版的《近代史资料》 总第50期。
= 13 \* GB2 ⒀.曾毓隽《忆语随笔》, 中国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1年8月《文史资料选辑》第25辑 = 14 \* GB2 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来新夏主编《北洋军阀》100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