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曾祖父倪嗣冲将军
倪祖琨
先曾祖,讳嗣冲,字丹忱,生于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十三日),为安徽阜阳颍西倪氏第八世孙。倪氏虽非大姓,但历史源远流长,为华夏黄帝之后裔。考古出土的青铜器有实物可考证的,倪姓发祥于殷商时期的倪地,春秋时的古郳国(小邾国)。我阜阳倪氏自明朝洪武五年(1373年)由山东兖州枣林庄迁徙至颖西双塔村。先祖出身望族世家,三辈以上皆赠光禄大夫,曾祖母、祖母、母亲俱封一品夫人。公兄弟三人,公为其仲。公自幼天资聪颖、才智过人,在乡里有神童之美誉。12岁就能熟读《四书·五经》,为人称奇。稍长,因父(倪淑,同治12年中举人)选授到四川开县做知县,官及四品,随父同往,从此学到很多处世御民之道。后随父还乡,先中秀才,尊父命,由家庭捐资朝廷, 奖励分部郎中,后迁升为山东陵县知县。已亥秋,生母蔡太君亡故,请假已毕,正要上路回家丁忧,忽听县里有人聚众设坛,传授刀枪不入等术。公立即判断为旁门左道蛊惑百姓,将带头之人逮捕入狱,并修书上封,奏请严查,勿使蔓延,后成行回家守孝。稍后义和团事发,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见到倪公上书,所言立论甚感为奇,随邀请督办德州等九县义和团善后之事。公深入各乡、各村了解拳民组成及教民被害情况。公认为拳民大多都是善良无知,且被用以所谓的“爱国”所煽动,故主张只惩办少数领头闹事、杀教民、烧教堂的罪魁祸首,而命令协从拳民,量力出资,自赎其罪,以所得款修复被毁教堂,安抚受害教民,使这样大的惊天之祸,迅速消弭,且没有花费国家一文一毫。巡抚袁世凯也深感公为“深器伟才,谓堪大用”,从此开始了公追随袁公的政治和军事生涯。
袁世凯调任直隶总督后,因八国联军方退出京师后,社会治安杂乱,盗贼丛生。袁公在北京随设立京师执法营务处,调倪公统领。公上任后拿盗严法,社会肃整,人民安定,诸事平息。后调天津主理后期的北洋小站练兵,先后总理北洋营务行营、发审和执法三处,身兼要职,当机立断,为训练北洋后期的新兵,肃立北洋新军新纪,贡献颇多。1906年9月在河间,以及1907年7月在河南彰德举办的北洋新军二次大演兵时,倪公均有参加,并以二品道员衔总办执法处和内外宾接待处。
八国联军进京,逼迫清政府签立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直隶人景庭宾,人称广宗豪侠(清末武举人出身),以不堪《辛丑条约》赔款下摊的税负为名,组织千人,举事造反,袁世凯派段祺瑞率北洋新军进剿,后又派倪公率2000北洋军助剿,于件只村大败民团,并亲领兵冒雨一日一夜追赶二百里将景庭宾捕获。1903年7月以此战功升二品道员,并从此役揭开了上将军的戎马生涯。
光绪丙午年(1906年),奉天、吉林、黑龙江新建行省,徐世昌为钦差大臣,并举荐倪公为黑龙江民政使兼巡防军翼长,主管军政、垦荒和盐务等。公上任后制定政策,大力开垦广阔的东北荒原,从内地灾区招揽移民,使东北从此进入汉文化的版图,重划了我国民族版图。稳固了边防,幻灭了列强趁我东北虚弱而对其的野心。功在千秋!
然倪公的大胆开拓,凡事事必躬亲,终遭忌议。值满清“抑汉去袁”时,袁世凯被载沣革职后,“袁势力”被一一清除,总督徐世昌被以赈水灾之名内调,公随遭新上任总督满人锡良以贪污为名弹劾免职。公曰“吾俯仰无愧怍,利害非所计也”,后来满人对此事再三究查,但终因无实据而将此事不了了之。
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不得以再次启用袁世凯,封为钦差大臣,总督湖广军事。袁公未出山前先在彰德召开秘密军事会议,公及段祺瑞、冯国璋等都有参加。袁公出山,既刻奏请委任倪公为武卫右军行营左翼翼长,旋又委任河南布政使兼任安徽布政使。一人督办二省军务,在早期民国史上并不多见,足显公之干练。
公所率军旅,身经数十战,身先士卒,先克颖州(今阜阳)败张孟介所部,获赠头品顶戴,额尔德穆巴图鲁勇号;后经毫州黄土寨数战,晋授陆军中将,勳三位二等文虎勋章。时率所部为武卫右军一部(武卫右军为清末五大主力部队之一,曾为袁世凯亲自指挥,是义和团运动后唯一保存完整的部队),民国三年(1914年)称安武军(共8陆,40营,两万余人。后再收编张勋定武军40营,编为新安武军,共计有骑兵营、步兵营、工兵营和炮兵营5万余人,为北洋主力部队之一);赣宁之役,公随督师下凤台、寿州,徇正阳、合肥、六安,抵安庆,遂完成全省统一。1912年12月授民国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913年7月授安徽都督兼署民政长;1914年授安武将军;1917年授封安徽督军,兼长江巡阅使。倪公治皖八载,重吏治、惩贪官。严捕盗,千里匪盗肃然。知民事、兴水利,公知皖北经年旱涝无常,稍有灾情,既造成饥民无数。倪公曰“皆因河道淤塞,多年无修水利之故!兴水利,扩农田为富民之本”。于是特设水利分局,积极倡议及奔走各方筹资修复淮河、濉河、滨河等。初期测量,寻山丘之缓急,河流之宽窄,公每周必策马堤坝,亲自巡视,风雨无阻。开工后,安抚灾民百万劳工,以粮充役。数年内,修复江,河,湖堤千里,开挖渠塘以千计。沿河扩充良田耕地数十万亩。万家得有依,造福百姓无数。
公深感袁公知遇之恩,自统兵以来,拥袁护国,忠心耿耿。民国三年为贯彻袁公各省府军民分治之新策,在全国率先辞掉安徽巡按使之职以为表率。民国四年,袁公以中国不宜共和欲复辟帝制。1916年改洪宪元年,封倪嗣冲为一等公爵位。后海内外反对声四起,云南、两广起兵讨伐。公认为众怒难犯,随入京多次力谏取消帝制,复还共和,以免国家再次陷入战乱。为保袁公总统之位,又不惜四处奔波,与冯国璋等召集15省督军和代表集会于南京,共商国事,又派安武军赴湖南力拒南军。袁亡后,公力鼎段祺瑞之新政府,希复共和,国无战乱。民国五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已进入第三年,德奥同盟已现疲态,且以潜艇封锁中国领海,袭击商船。段公随主张对德宣战,一可雪德国侵华之耻,二可乘势收回被德强行占领的我山东青岛胶州湾,三可以以参战之名,取消对德赔款及延迟对其他列强的庚子巨额赔款。得公及其他督军支持后,随后呈请总统黎元洪及议会批准。虽多次努力,均以各种名义被拖延并拒绝。公随又召集“督军团会议”于徐州力挺此国策。适闻黎公为此已免除段公国务总理之职,公曰“此国之大祸也”,随不惜率先宣布安徽独立,以兵谏而促其成。经此黎元洪去职,冯国璋任大总统,国民政府随宣布对德开战。以孙中山先生为首在广州成立的南方军政府也于1917年9月18日批准了对德宣战。民国7年(1918年)一战结束,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随得到以上三项参战的大多利益。一言兴邦,此事公居功至伟!后虽世人对倪公举“督军团”以论国事,及兵谏政府多有议论,但公言“吾为国为民,无愧于心”。此可足见公为国之拳拳之心!
民国七年(1918年),中国在遭逢八国联军侵害后,日俄仍然虎视我东北、蒙古等境。自民国二年(1913年)“赣宁之役”(又称二次革命),南方诸省即长期与中央割裂,公曰“为强邻逼处,非先谋统一不足以御外辱”,随支持段政府“武力统一”中国的策略,并亲率安武军二万余人,助湖南及广东战事,浴血两年余。后因北洋集团内部分裂,此事随不成。国家则再次陷入胶着状况。公深感回天无术,常常独自掩面叹息。忧国忧民不能自制。于民国八年(1919年)冬染病。后病重,经多次请求,随于1920年8月经大总统徐世昌批准,辞去现有职务。又历四年,于1924年病逝天津寓所,享年57岁。
列注:我倪氏安徽颖西一族,族谱上一世祖为兰秀公,但并不是大明洪武5年自山东始迁徙于此的始祖。族人称始迁祖为武略公,其名是指为武官六品衔,并非其名。因自十一世祖及以上均无名讳可考,故清道光元年首编族谱时将十二世兰秀公称为一世祖。
故我先曾祖父倪嗣冲名曰八世祖,实为颖西嫡传第十九世,本人应为第二十二代子孙。特此说明!